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杠杆股市配资平台
公元208年秋,长江以北已成曹操囊中之地。荆州刚刚投降,刘备兵败如山倒,向南狂奔。孙权驻军柴桑,手握十万之众,却迟迟未定出兵方向。
诸葛亮站在吴境边缘,三度止步不前,背后不止一人催促。鲁肃已经进去了,孙权还没表态。
荆州失守,鲁肃动身之前建安十三年夏,荆州的政局如一锅将沸未沸的水,眼看翻滚,却始终没有溢出。刘表的病情久拖不愈,地方权力松动,刘琮与刘琦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逼紧节奏。曹操的动向愈发明确,冀州稳定后,转向中原,兵锋直逼南阳,荆州成为必争之地。
展开剩余91%刘琮听信部属劝说,选择不战而降。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抵抗。曹操接过降表,反应迅速,不待整军,即下令南征。荆州诸郡纷纷归降,襄阳、江陵皆未设防。荆州这块南方最大屏障,转眼崩塌。
局势传到江东的速度,比军报还快。孙权得到消息时,正在柴桑整军。一时间,军中哗然。荆州若落,曹操必下江南。朝中分裂立场,张昭、步骘等人坚决主张向曹操低头,保境安民。理由直接而现实:北军兵多将广,吴军难以匹敌,硬碰只能自毁。
但鲁肃不这样看。他比谁都清楚,江东一旦开门纳曹,不再是自保,是彻底放弃自立之路。他认定曹操不会容吴,更不会善待孙权。在荆州失陷的第二日,他即刻向孙权请命出使,目标是刘备。
没有命令,没有讨论,鲁肃便启程。他清楚,没有时间再议。刘备是唯一的变量,是能阻断曹操兵锋的最后一道外力。刘备此时正自江陵撤退,长坂坡一战后损兵折将,军心浮动。但鲁肃知道,这个“溃军之将”背后有一样东西:民心。
鲁肃穿过江南北线,迅速靠近刘备所驻之地。沿途多是溃散民兵与百姓,背井离乡,衣食不继。他看到一支极其松散的队伍正缓慢向南移动,车马、驴车、步行混杂。队伍尾端是赵云的残部,前方正是刘备所辖余军。
鲁肃没有多作寒暄,直入主帐。帐内无甲士列队,无战旗招展。刘备穿着麻布衣,形容憔悴。鲁肃未逗留,探明军情后,目光转向站在一旁始终沉默的诸葛亮。
诸葛亮神色不变,神情冷静。他没有立即发言,也未急于表态。只在鲁肃离开前一步跨出,说会随行前往柴桑。
没有敲定的盟约,没有明确的承诺,但这一同行,已说明态度。鲁肃未做多言,转身回程。
柴桑对峙,诸葛亮不进不退柴桑,是东吴抵抗曹操的前线,也是政治权力与军事部署的交汇点。孙权此刻坐镇此地,统筹大局。大帐外,战鼓已止,但议论未息。诸葛亮抵达之时,并未被立即召见。
营门前,站着一个不请自入、不肯离去的访客。他未露急色,也不传言语,只站在那里,看营中进出如常。第一日,无人通传。鲁肃已先行进入主帐,孙权正在听张昭等人陈述应对之策。
张昭坚持投降。曹操兵力强盛,连破冀州、并州,荆州之失已成教训,江东孤立,不应再试图抗拒。他的话虽不中听,却切中江东上层士族的顾虑。战争若败,整个孙氏集团或将覆灭。
周瑜未发表意见,只是静坐听议。鲁肃站在另一侧,神情凝重。他知道再不改变孙权的想法,局势将难挽。
当晚,营帐未曾点灯,鲁肃出来时,脸色极沉。诸葛亮仍站在原处。无言。
第二日清晨,柴桑大营传来消息,曹操已过夏口,部队开始调整,舟船正向南方集结。
孙权再次召议。张昭等人声调更高,态度更硬。鲁肃提出“联合刘备”方案,被驳回,理由依旧是刘备兵少、地失、民乱、无助。孙权沉吟不语。
营帐外,诸葛亮依旧未动。第二日未入营,未留话。无人传唤,无人阻拦。吴营士兵好奇地打量这个文弱却不动如山的客人,不解他为何坚持在此。
到了第三日清晨,鲁肃入营前对孙权做出最后提醒:“再不见,联盟将无。”孙权终于点头。
这一点头,柴桑局势顿时改观。
诸葛亮步入吴营,绕过密集军帐与层层侍卫,进入议事厅。厅内诸将已集。周瑜居右,张昭在左,鲁肃坐中前,孙权端坐主位。诸葛亮未言,只在站定后略作一礼,随即开始陈述。
他没有高声辩解,也不做虚礼。从曹军兵力、行军疲劳、北兵不习水战,到荆州一线地理、后勤补给、江南水文环境,一一陈述。
他说得不快,却句句带势。帐中之人开始从嘲讽转为沉默,从轻视转为凝神。张昭面色微变,却未出声。周瑜第一次点头,鲁肃轻吸一口气,眼中微亮。
孙权听完,没有立刻决断。会议结束时,没有多说一句话。
晚上,孙权召见周瑜与鲁肃,三人密谈至深夜。孙权终于在案上拔剑,斫案为誓:“孤与曹操,势不两立。”
天未亮,柴桑营帐开始调动。周瑜为大都督,程普为副,水军集合,战船列队。鲁肃未上阵,却在各军之间奔走调度。诸葛亮于此刻离营,未说再见,未留书信,一人回返刘备营地。
吴军动如雷霆,曹操尚在江北修整,尚未知江南风向已变。
鲁肃斡旋,前后策动皆成局东风未起,江水不动。柴桑的雨刚停,战船尚未下水。赤壁之战还只是推测,但鲁肃的谋划早已开始落地。
孙权决意抗曹的命令发出当天,吴军各部开始整合:周瑜总督江东水军,程普为副;吕蒙、甘宁领偏军沿江设防,黄盖等人操练火攻战术。调兵之命由军府下达,但真正协调各部动向的,是鲁肃。
他未在战表之列,却一日内三赴主营、五过军帐。每次入营,都只说一句安排,每次出营,都迅速赶往下一个将领驻地。他像一个沉默的轴心,把分散在江边的战力,拧成一股。
他知道,这支军队必须快。曹操北军虽众,水战不熟,速度却极快。若吴军调度迟缓,便会落入被动。他也知道,若不能在出战前稳住蜀军,则联盟只会是一纸空谈。
诸葛亮已离柴桑。但鲁肃并未松懈。他没有向孙权索要文书,也没有通过官吏送信,而是选择私人通道,通过吴地商贾送出一封口信,送至刘备所在军帐。
口信不长,只一句提示:“战将起,胜而借之。”没有署名,亦无落款。诸葛亮看到后,仅令来人焚毁。他明白鲁肃意图,也明白吴中内议仍多顾虑,口信之外不可留痕。
柴桑之会成事,并不在那一场对话,而在此后鲁肃的多线调停。他一边调军,一边安内。张昭等人虽已闭口不言,却并非真服气。鲁肃未硬碰,而是请他们视察兵营,由周瑜亲自接待,将火攻水战布防细节一一陈列,削弱其疑虑。
与此同时,他与周瑜商定,吴军在前,蜀军在后;吴主水军主攻,刘备部从旁策应。表面上是前后呼应,实则将主战压力留给周瑜,将后备空间留给刘备。
他未言明荆州归属,却早已给出了暗示。在后方军备调整时,他安排一支不列战表的小型舟队,驻守于南岸江陵近地,号称粮道护军,实为战后布点。他深知:若蜀军无依,联盟不稳;若吴军全据,祸端重生。
孙权知晓这一切,却没有阻止。默许,即为放权。
赤壁战前,鲁肃的身影穿梭在军令之外,却推动着联盟的心脉。他未曾站上前线,却将整条南岸调度如绣线般缠绕成网。
诸葛隐退,柴桑之后无言之盟柴桑议事之后,诸葛亮从未再入吴境。他未向孙权致谢,也未在周瑜军前留影。他随鲁肃而来,却独自离去。步出营门时,天未亮,江边风冷,营中仍在鼓点中操练。他一人未着甲,未备骑,只由两士卒随行。
返回刘备处时,他没有携带文书,也没有带回任何书面承诺。刘备问战可否,诸葛亮未作长答,仅以简言概述:“吴军已动。”
自此之后,诸葛亮再未踏入柴桑。战事的展开,他不再插手。赤壁之战正式爆发时,他正驻于江南偏营,为刘备军安顿流民、整编旧部。
吴军在江北大破曹操,火攻之策成功,曹军溃散北退。消息传至荆州各地时,刘备尚未整军完毕,诸葛亮即指令部队南下接应,配合吴军接管南郡地界。
此时鲁肃再度出面。他不是以吴军使者身份,而是独自前往刘备军前,面见诸葛亮,转达孙权意向:“荆州可借。”
《三国志·鲁肃传》记录,“肃劝权借荆州于备”,语气未重,却决策深远。荆州本为孙策未竟之地,孙权本欲收复,但为稳盟,不夺其土,改为“借”。此后数年,刘备据荆州,势力大张,而吴未阻止。诸葛亮在柴桑所谋,已全数兑现。战后,鲁肃驻军南岸,不再返京,孙权将他视作与蜀军往来主要窗口。其职虽无名,其责无旁贷。凡吴蜀边界有事,必由鲁肃出面。赤壁之后,孙刘虽未再正式结盟,却也未有一次大规模冲突,皆因鲁肃在其中持续斡旋。
诸葛亮明知鲁肃布局之难,战后主动避让,不在战果上多言。刘备军初驻荆州,他主张不建宫署,不设王帐,以“寄军之地”自称,直到鲁肃本人表态“可以常居”后,方才设置正式军政机构。
这是一场没有正式盟约的同盟,没有交杯酒,没有结义文书,没有议定分疆的典章,却比许多文字结盟更加稳定。
鲁肃未曾离军,直至病逝。而诸葛亮则将荆州视为过渡基地,后移至益州,成就蜀汉基业。
从柴桑之会到赤壁之战,从借荆之议到三分天下,所有关键节点,都未出现在鼓书、演义、史诗中最耀眼的位置,却真实落在鲁肃、诸葛亮这两人冷静沉着的谋划与不动声色的互信之中。
柴桑之后,孙权再未召见诸葛,诸葛亦不复入吴境,但两国往来杠杆股市配资平台,始终维系。背后的线,是鲁肃,结下的结,是柴桑三日无言之盟。
发布于:山东省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